top of page

憂鬱症...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了

從懷孕開始,女人的身心就經歷巨大的變化,體內的器官與賀爾蒙都在改變以因應小生命的成長,心理學家與科學家都證實了:小寶寶從在媽媽肚子裡開始就受著媽媽情緒的影響,甚至一直到兩歲之前,是主要照顧者與寶寶建立良好關係最重要的一千個日子。


心理治療師Sue Gerhardt在書裡“Why Love Matters”指出:很多人的憂鬱症,其實有可能在媽媽肚子裡就埋下了影響。如果媽媽那時候很焦慮、心情低落、壓力大、抽煙喝酒...會影響體內腺體、賀爾蒙的分泌,孩子出生後會變得比較敏感易燥,對於環境刺激或是不舒服狀態的忍受度,相較於其他在健康的子宮裡孕育出來的寶寶還要低。那就像是我們每個人體內都有個抗壓的開關,有些人可以調適良好,當壓力去除時就能關掉會讓身體緊張的激素重新獲得平衡,但先天就相對敏感的寶寶那個開關失調,變成他/她們會長期處於不舒服的狀態。長大後思想各方面變得容易悲觀、鑽牛角尖,遇到挫折、挑戰、危機、批評⋯會一路想到最壞的狀況,卡在過度憂慮中走不出來。


在英國,不只是心理諮商師,連醫院還有產後來探訪的社區人員(health visitors多半都有助產士或護士類似的背景)都很關注產後媽媽們的身心健康。如果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已經發展失調,從出生到兩歲前還是有機會復原的,只要媽媽/身邊的主要照顧者能夠與寶寶建立良好的關係,適時地回應寶寶的需求。此時寶寶的腦部還在急速發展的階段,所以很容易重新獲得良好的發展。


很多研究都認為,某些精神疾病是有可能透過基因遺傳下去,例如在艱困生存環境下的民族,他/她們會發展出某種比較敏銳的基因來適應環境求存。心理學有個長久以來的爭議:到底是先天還是後天的影響較大。有一派的說法是:有些人的確有相對比較容易被刺激的基因,因此如果被放到充滿困難挑戰的環境裡,那麼被誘發憂鬱症的機率就會比較高。例如有對雙胞胎,其中一個選擇離開家鄉出外打拼,後來發生婚變得獨自照顧孩子、又面臨經濟上很大的壓力;另一個留在家鄉,身邊有很多的家人朋友支持,所以是同樣一組遺傳基因,但離家的那個憂鬱症後來被相對艱難的環境激發了。


有良好母嬰關係的孩子,長大後面對壓力與挫折的忍受度較高,對人際關係有安全與信任感,有需要的時候懂得求助,也知道如何自我安撫與調適情緒,體內的腎上腺素在運作一段時間後,因為危機解除自然重新獲得調整平衡,比較不會透過壓抑情緒的方式來面對問題(壓抑久了容易變成身體的疾病,Sue的書裡說很多慢性的症狀是因為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而缺乏信任又高敏感度的孩子,總覺得只能靠自己,別人無法提供協助(因為小時候得不到安撫,主要照顧者不是忽略孩子的需求讓寶寶哭到哭不出來,或是回應的方式不對讓孩子更難受),容易卡在負面的思維中走不出來。


人是群居的動物,我們沒有野獸的利牙與利爪,得靠群居才能求存發展。這樣過了幾萬年之後,人類寶寶的腦部是最“社會腦”的。其他動物的腦部發展才出生前就已經差不多定型了,人類寶寶的腦部在兩歲之前可塑性非常高,高度依賴著與周圍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體驗來形成特定的神經迴路。一個有憂鬱症的媽媽,或是跟先生婆婆關係不好,工作/金錢上的壓力過大,或是自己都不懂得調適情緒,如何協助寶寶發展良好的情緒應對能力呢?那不只是學習如何認知與表達自己的情緒狀態、相信表達需要後會獲得滿足,甚至是體內的壓力腺體在經歷失衡後能夠獲得調整;而不是一直處於壓力與不舒服的狀態之下,從來沒體會過被安撫後回覆平衡狀態的良好放鬆感覺。


所以媽媽們如果懷孕前已經有憂鬱症,或是產後才發展出來,即時求助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就算不是透過基因遺傳,也會因為寶寶的大腦在最關鍵的發育期無法得到好的互動刺激而變成容易憂鬱的“體質”。在兩歲之前進行調整,絕對比長大定型後容易得多。很多人的憂鬱症,的確需要靠藥物來讓體內的某些腺體獲得平衡,但如果能夠輔助心理諮商,在另一種親密關係中學習信任、體會到原來藉由另一個人的安撫可以讓體內的神經迴路有不同的連結,久了那些本來無法把壓力線體關掉的開關或許還是無法完全恢復到正常的水準,但起碼有可能改善,甚至逐漸不需要依賴藥物。


寫這篇文章不是要把憂鬱症怪罪媽媽,媽媽們也不用覺得有罪惡感,在孩子兩歲之前無法給予寶寶足夠好的成長狀態。尤其在現代社會,很多家庭需要雙薪才能支撐經濟,孩子不是給祖父母、保母就是托兒所帶大,這些主要照顧者的照護品質就很重要,不只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最重要是在孩子不舒服哭鬧時,能夠有耐心地傾聽、理解、排除問題、安撫孩子。孩子的回應很直接,當他/她們展露笑顏時代表身體與情緒都處在平衡舒適的狀態,同時社會腦也在急速地學習發展,為著未來良好的人際關係品質打下重要的基礎。



claire每週一與週二可提供線上skype一對一心理諮商,歡迎留言洽詢。


最新出版的書籍”失去之後“可按此購買

博客來:http://bit.ly/2Hs45XT (有電子書版本可下載)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tBvm8i




148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分手之後,何時才是真正的結束?

分手或離婚之後,就等於那段感情結束了嗎?很多人要等到有了下一段新戀情、或是對方結婚生子了才覺得是真正的死會?不用再暗自等下去⋯⋯偷偷期待還有復合的機會。 好多年過去,以為自己早就忘了。還在乎的人,就徹底輸了。最好是忘得一乾二凈,當作那個人、那段感情根本不曾存在過⋯⋯卻不知道,這樣埋葬掉的,不僅是那段往事,還有那個當時認真又執著的自己。 突然間,不經意來到了曾約會的老地方、牽著手吃爆米花的電影院,還

每個人都需要覺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

上週五小馬哥拉了整天的肚子,週六沒有家醫(General Practice, 簡稱GP)可以看,所以打了111(在英國打999救護車之前,可以先打111,電話中會有專業的醫生判斷需不需要送急診)。醫生覺得小馬哥只有五個多月有必要檢查一下,幫我們約了個附近有在看診的醫院。 院區很大,不同的專科分散在各地,加上修路,一條主要道路被封了起來,要找到對的地方還真不容易,還好有提早20分鐘到達,但櫃台小姐聽

"他想殺的,其實是小時候的自己"

趁著假期難得有的空擋,終於追完了台灣前陣子很紅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很高興台灣拍出了這麼有水準的心理教育節目,而且能夠引起這麼大的迴響與反應,證明了台灣對於精神疾病的關注又進步了。身為心理諮商師的我,對於編劇相當地佩服,不但角色刻畫地細緻入微、對白精采,結尾甚至帶入了我在英國也有興趣在未來參與的訓練:協助加害者與受害者的對談和解(restorative justice)。 犯了罪當然應該受到懲罰,

bottom of page